PN结

需要满足两个假设:

  • 玻尔兹曼分布,每一个半导体区域都是非简并半导体;
  • 完全电离,忽略温度对PN结的影响

PN结的基本结构

P型半导体:主要载流子是空穴(通过掺入受主杂质,如硼)

N型半导体:主要载流子是电子(通过掺入施主杂质,如磷)

PN结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半导体结,分隔p区和n区的交界面为冶金结

Snipaste_2025-09-14_20-20-59

耗尽层

在结区附近,由于电子和空穴相互扩散并复合,N区留下正电荷,P区留下负电荷,形成一个几乎没有自由载流子的“耗尽层”

假设均匀掺杂并且空间电荷区在边缘处快速截断

Snipaste_2025-09-14_21-00-31

在空间电荷区的电荷密度则可以表示为:
$$
\left{\begin{aligned}&\rho (x)=-qN_a,\quad -x_p<x<0\
&\rho (x)=qN_d,\quad 0<x<x_n
\end{aligned}\right.
$$
根据电荷守恒需要满足 $N_ax_p = N_dx_n$

空间电荷区宽度$W=x_p+x_n$,结合泊松方程可以得到结果:
$$
W=[\frac{2\varepsilon_sV_{bi}}{q}[ \frac{N_a+N_d}{N_aN_d} ]]^{1/2}
$$

内建电势

假设PN结两端没有外加电场,那么整个半导体系统的费米能级应该处处相同,但是p区和n区内导带和价带的位置随着费米能级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空间电荷区内的导带和价带会发生弯曲

Snipaste_2025-09-14_20-25-25

n区的电子在进入p区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势垒,阻碍电子继续扩散,扩散与漂移达到平衡后留下的电势差称为内建电势差,记为$V_{bi}$
$$
V_{bi} = |\phi_{Fp}|+|\phi_{Fn}|
$$
n区电子浓度可以表示为:
$$
n_0 = N_c\exp[\frac{-(E_c-E_F)}{kT}] = n_i\exp[\frac{E_F-E_{Fi}}{kT}]
$$
在完全电离的情况下平衡电子浓度(多数载流子浓度)几乎等于施主浓度 $n_0=N_d$

解得
$$
E_F-E_{Fi}= {kT}\ln \frac{N_d}{n_i}
$$
同理
$$
E_{Fi}-E_F={kT}\ln\frac{N_a}{n_i}
$$
$\Delta E = qV$,所以PN的内建电势差大小为
$$
V_{bi}=\frac{kT}{q}\ln(\frac{N_aN_d}{n_i^2})
$$

外加电势

在已有的内建电势基础上,如果在PN结两端增加一个电压值会导致不同的行为

Snipaste_2025-09-14_21-16-21

如果将正极与n区连接(反偏),那么外加电场与内建电场的方向相同,这导致扩散运动更加受限,因此PN结内几乎没有电荷的流动,耗尽层的厚度增大

如果将正极与p区连接(正偏),那么外加电场与内建电场的方向相反,减弱了内建电场的阻碍作用,使得扩散运动加剧,因此有电荷流动的区域更多了,耗尽层的厚度减小

电流

漂移电流 扩散电流
成因(驱动力) 外电场或内建电场 浓度梯度
物理本质 受力定向移动 随机运动的统计结果
方向 电子p→n 电子n→p
典型场景 反向偏压下的二极管电流 正向偏压下的二极管电流
与欧姆定律关系 遵循欧姆定律 不遵循欧姆定律

漂移电流(与外加电场关系密切):
$$
J_{drift}=qn\mu_nE+qp\mu_pE
$$
其中$\mu_n,\mu_p$为电子/空穴的迁移率

扩散电流(与PN结属性相关):(电子带负电正,负号抵消,空穴需要带负号)
$$
J_{diff}=qD_n\frac{dn}{dx}-qD_p\frac{dp}{dx}
$$
其中$D_n,D_p$为电子/空穴的扩散系数,$\frac{dn}{dx}/\frac{dp}{dx}$代表浓度梯度

正向偏置下:外加的正向电压会削弱内建电场,这使得多数载流子的扩散变得更加容易,扩散电流急剧增加,并成为总电流的主要部分;漂移电流基本保持不变(因为它取决于少数载流子的数量),此时PN结的电流主要是扩散电流

反向偏置:外加的反向电压会增强内建电场,这极大地阻碍了多数载流子的扩散,使得扩散电流变得微不足道,电流主要由少数载流子在增强的电场下的漂移运动构成。此时PN结的电流主要是漂移电流,但这个电流非常小,也被称为反向饱和电流$I_0$

光照下的PN结

当一个结暴露在光线下时,当光子能量 $h\nu>E_g$ 时,PN结中的价带电子会被激发到导带,产生 电子–空穴对

如果电子–空穴对出现在耗尽层或靠近耗尽层的区域,就会被内建电场(或外加反向偏置电场)迅速分离,电子拉向n区,空穴拉向p区,这些分离的载流子流向外电路,就形成了光电流$I_{ph}$

202509142209

一般情况下,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:
$$
I_{ph} = q\eta\frac{P_{opt}}{h\nu}
$$

  • $\eta $: 量子效率(有效分离的电子–空穴对与吸收光子数之比)

  • $P_{opt}$: 入射光功率

光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正向电流相反,因此在二极管方程中:
$$
I = I_0(e^{qV/kT}-1)-I_{ph}
$$
在反向偏置下使用最常见,此时外电场加宽耗尽层,载流子更容易被分离,光电流更大,响应更灵敏

反偏电压增大可以使耗尽区更宽,载流子能在耗尽区内被电场迅速抽取,减少复合、提高量子效率,但也会导致暗电流增大,噪声增多

PIN光电二极管

PIN光电二极管是一种结构较传统PN光电二极管有所改进的光电探测器

为了克服PN结的局限,PIN二极管在PN结之间增加了一个几乎未掺杂的本征层(I层)

主要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、灵敏度高和暗电流低

  • 响应速度快:I层没有掺杂,电场分布比较均匀,能迅速将光生电子–空穴对加速漂移到电极
  • 灵敏度高:I层加宽了耗尽区,光子有更大几率在耗尽层内被吸收,提高了量子效率
  • 暗电流低:I层杂质和缺陷少,热激发产生的载流子少

APD雪崩光电二极管

PIN光电二极管已经解决了PN结的问题(耗尽层窄、响应慢),具备高速和高量子效率,但PIN没有“内部增益”,产生的光电流直接取决于光功率

在弱光检测(比如远距离光纤通信)中,信号电流可能非常微弱,需要额外的电子放大器,噪声就会成为限制

APD在PIN的基础上,在结区加很强的反向偏置电压(几十伏到几百伏)

光子进入耗尽层,产生电子-空穴对,在强电场作用下,电子和空穴被加速,动能大到足以在碰撞中再电离硅原子,产生新的电子-空穴对。新产生的载流子又被加速,继续产生二次电离。这个过程像“雪崩”一样连锁放大,因此称为雪崩倍增效应

优点:

  • 更高灵敏度:由于有内部雪崩增益,能探测更微弱的光信号
  • 信噪比提升:在前端直接放大光信号,减轻后级电路负担

缺点:

  • 响应速度下降:倍增过程需要时间,APD带宽一般比PIN低一些
  • 倍增噪声:高电场下热激发载流子也会被倍增 → 噪声上升

对比PIN和APD:

特性 PIN 光电二极管 APD 雪崩光电二极管
内部增益 有(10~1000倍)
工作偏压 低(几伏) 高(几十~几百伏)
灵敏度 中等
响应速度 高速 稍低于PIN(雪崩倍增需时间)
噪声 较高(倍增过程有噪声)
应用 一般光检测、光通信 长距离光纤通信,高灵敏度探测,激光雷达

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

响应度R

定义:单位入射光功率下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大小,单位(A/W)

常用电流响应度:
$$
R = \frac{I_{ph}}{P_{opt}} = \eta\frac{q}{h\nu} \approx \eta \frac{\lambda}{1240}[A/W]
$$
$h$:普朗克常数 ($6.62607015 × 10^{-34} J\cdot s$)

$q$:元电荷 ($1.6\times 10^{-19}C$)

$\lambda$:以nm为单位,所以上下项均$\times 10^9$
$$
\frac{q}{hc} = 3\cdot10^{8}\cdot\frac{6.62607015\cdot10^{-34}}{1.6\cdot10^{-19}}\approx 1.24\times 10^{-6}
$$
响应度越高,说明探测器将光转换为电流的能力越强,灵敏度越高

量子效率$\eta$

定义:入射到探测器上的光子数与最终产生的电子-空穴对(即参与形成光电流的载流子)数量之比,无单位

量子效率越高,表明器件内部的光电转换机制越有效,材料对光的吸收和载流子的收集成效越好

典型硅光电二极管的$\eta \sim 70%\sim 90%$

暗电流

定义:在无光照时,给探测器施加反向偏压时流过的微小电流,主要由热激发或缺陷引起的反向电流,通常在$pA$或$nA$量级

暗电流是主要噪声源,会限制弱光探测灵敏度,它对温度非常敏感,温度升高,暗电流会显著增大

响应时间

响应时间:从光信号到电信号的延迟($ns$或$\mu s$级)

  • 上升时间(Rise Time,$\tau_r$):指光信号阶跃输入时,输出信号从峰值的10%上升到90%所需的时间
  • 下降时间(Fall Time,$\tau_f$):指输出信号从峰值的90%下降到10%所需的时间

响应时间越短,探测器对快速光脉冲的反应就越快

带宽

带宽BW($\Delta f$):指探测器的响应度下降到其最大值的$\sqrt 2$(约70.7%,即-3dB)时的调制频率

带宽越大,探测器能够处理的信号频率就越高,适合高速光通信、激光雷达等应用

常用经验公式:
$$
BW = \frac{0.35}{\tau_r}
$$

噪声等效功率NEP

NEP是衡量探测器探测微弱光信号能力的极限指标,直接关联到探测器的信噪比

定义:使输出信噪比 = 1 时所需的最小光功率
$$
NEP_{spec} =\frac{I_{noise,spec}}{R}[W/\sqrt{Hz}]
$$

spec 代表已经归一化到单位谱

单位中的$\sqrt{Hz}$是因为噪声与测量带宽的平方根成正比

NEP值越小,说明探测器探测微弱光信号的能力越强,性能越好

常见噪声

散粒噪声(Shot noise):这是一种基本的量子噪声,由光生电流和暗电流中的载流子在通过PN结时产生的随机波动引起
$$
i_{shot,spec}^2 =2q(I_{ph}+I_{dark}) \qquad i^2_{shot} = 2q(I_{ph}+I_{dark})\Delta f
$$
若信号很弱常把光电流忽略,用暗电流近似

热噪声(Johnson noise或Thermal noise):来源于探测器和负载电阻$R_L$,其值与电阻和温度有关
$$
i_{th,spec}^2 = \frac{4kT}{R_L}
$$
1/f噪声(Flicker Noise):这种噪声在低频时非常显著,其功率谱密度与频率成反比

总噪声电流(均方根值):(在很多情况下只考虑散粒噪声,忽略其它项
$$
I_{noise,spec} = \sqrt{i_{shot,spec}^2 +i_{th,spec}^2+i^2_{1/f} }
$$

比探测率$D^*$

比探测率(读作 “D-star”)是为了更方便地比较不同尺寸、不同带宽的探测器的性能而提出的一个标准化指标

定义:是NEP的倒数,并进行了面积和带宽的归一化处理,使得不同探测器之间的性能比较更加公平和直观,表征探测器在噪声限制下对弱信号的探测能力
$$
D^* = \frac{\sqrt{A\cdot \Delta f}}{NEP}=\frac{\sqrt{A}}{NEP_{spec}}[cm\cdot \sqrt {Hz}/W]
$$
$A$是探测器的有效感光面积,$\Delta f$是测量带宽

$D^*$越大,探测弱信号的能力越强

信噪比SNR

表达式:
$$
SNR = \frac{I_{ph}}{I_{noise}}
$$
弱光区域($RP_{opt}\ll I_{dark}$)

噪声主要由暗流决定:
$$
{SNR}\approx\frac{RP_{opt}}{\sqrt{2qI_{dark}\Delta f}}\propto P_{opt}
$$
SNR随光功率线性增长

强光区域($RP_{opt}\gg I_{dark}$)

噪声主要来自光生电流自身的散粒噪声:
$$
{SNR}\approx\frac{RP_{opt}}{\sqrt{2qRP_{opt}\Delta f}}=\sqrt{\frac{RP_{opt}}{2q\Delta f}}
$$
SNR随光功率平方根增长

  • 弱光时,加大光功率能显著提升SNR;
  • 光功率越来越强后,SNR仍然增加,但增速减缓(从线性变成开方关系)

工程上只要保证SNR足够(>20dB(>100)),过分追求极大值没有意义,还可能带来问题

总结表格

性能指标 英文 单位 值越..越好 简单描述
响应度 Responsivity($R$) $A/W$ 光电转换的宏观效率
量子效率 Quantum Efficiency($\eta $) 光电转换的微观效率
暗电流 Dark Current($I_d$) $A$ 无光时的噪声
带宽 Bandwidth(BW) $Hz$ 能处理的信号最高频率范围
噪声等效功率 NEP $W/\sqrt{Hz}$ 能探测到信号的最小光功率
比探测率 Detectivity($D^*$) $cm\cdot \sqrt {Hz}/W$ 标准化的探测能力

性能计算

以滨松光子的S1226-5BK硅光电二极管为例

参数表如下:

参数名称 数据
受光面 $2.4 \times 2.4 mm$
反向电压(最大值) $5V$
光谱响应范围 $320\sim 1000nm$
最大灵敏度波长(典型值) $720nm$
感光灵敏度(响应度)(典型值) $0.36A/W$
暗电流(最大值) $5pA$
上升时间(典型值) $0.5 \mu s$
噪声等效功率(典型值) $2.5\times10^{-15} W/Hz^{1/2}$

有效接收面$A = 2.4^2 = 5.76mm^2=0.0576cm^2$

量子效率:(720nm处)
$$
\eta = \frac{1240R}{\lambda}=1240\times 0.36/720 = 62%
$$

带宽(利用经验公式):
$$
BW \approx \frac{0.35}{\tau r} = 7\times10^5 Hz =700kHz
$$
计算比探测率$D^$
$$
D^
= \frac{\sqrt{A}}{NEP
{spec}} \approx 9.6\times 10^{13}cm\cdot \sqrt {Hz}/W
$$
带宽$\Delta f = 700kHz$,对应最小可检测光电流
$$
I_{ph,min} = R\cdot NEP_{spec}\cdot \sqrt{\Delta f} \approx 7.53\times 10^{-13}A(0.753pA)
$$
给定入射功率($P=1\mu W$)
$$
I_{ph} = 0.36 \mu A\qquad I_{noise} =\sqrt{2q(I_{ph}+I_{dark})\cdot \Delta f}
$$
信噪比SNR
$$
SNR = I_{ph}/I_{noise} = 1267
$$

matlab计算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clc,clear
%% 基本参数
l = 2.4; % 长(mm)
m = 2.4; % 宽(mm)
A = l*m*1e-2; % 面积(cm^2)
lambda = 720; % 波长(nm)
R = 0.36; % 响应度(R)(A/W)
Idarkm = 5e-12; % 暗电流(A)
NEP_spec = 2.5e-15; % 典型值噪声等效功率
q = 1.6e-19; % 元电荷(C)
tau_r = 0.5e-6; % 上升时间(s)

%% 性能计算
eta = 1240*R/lambda; % 量子效率
BW = 0.35/tau_r; % 带宽(Hz)
D_star = sqrt(A)/NEP_spec; % 比探测率
I_phmin = R*NEP_spec*sqrt(BW); % 最小可检测光电流

%% 具体计算
P = logspace(-9,-6,100); % 入射功率(W)
Iph = R*P; % 光电流大小
ishotm = sqrt(2*q*(Idarkm+Iph)); % 散粒噪声谱
Inoise = ishotm*sqrt(BW); % 噪声电流
SNR = Iph./Inoise;

%% 输出
fprintf("-----性能输出-----\n");
fprintf("量子效率:%.2f%%\n",eta*100);
fprintf("带宽:%.2fkHz\n",BW/1000);
fprintf("比探测率:%.2ecm·Hz^1/2/W\n",D_star);
fprintf("最小可检测光电流:%.2fpA\n",I_phmin*1e12);
% 单点
% fprintf("-----计算输出-----\n");
% fprintf("光功率大小:%.2eW\n",P);
% fprintf("光电流大小:%.2eA\n",Iph);
% fprintf("信噪比:%.3e\n",SNR);

%% 绘图
figure;
loglog(P,SNR,'LineWidth',2);
grid on;
xlabel('光功率 P (W)');
ylabel('SNR');
title('SNR-光功率');

不同材料比对

以硅光电探测器(Si PD)和石墨烯光电探测器(Graphene PD)为例,对比响应速度、波长范围、暗电流、量子效率、工艺以及成本

响应速度

硅光电探测器响应速度通常较快,但受到载流子在材料中传输时间的限制,通常在ns到ps量级,高速PIN二极管可到10–100GHz带宽

石墨烯是零带隙、超高迁移率材料,使得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响应速度极快,可达ps甚至fs量级,理论上带宽可到太赫兹(THz)量级,实验上已超过100GHz

波长响应范围

硅是一种间接带隙半导体,$E_g\approx 1.12eV$,主要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(波长约320nm~1100nm)敏感

石墨烯是零带隙材料,理论上全波段响应(UV–可见光–IR–太赫兹),具有超宽的光谱响应范围,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

暗电流

硅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通常较低,在微弱光照下也能提供清晰的信号,适合高灵敏应用

石墨烯载流子很容易被热激发(零带隙),暗电流通常较高,噪声大,是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

量子效率

硅光电探测器在可见波段量子效率高(60%-90%)

单层石墨烯对光吸收率仅~2.3%,量子效率低,需要与光学谐振腔/波导耦合才能提升

工艺成熟度

硅基CMOS工艺极其成熟,成本低,可靠性高,可批量生产

石墨烯材料生长和转移工艺不成熟,器件一致性差,良率低

成本

硅器件制造成本极低,且与现有硅工艺完全兼容

石墨烯探测器制备复杂(CVD生长、转移等),目前成本高,不适合大规模商业化

特性 硅 (Silicon) 石墨烯 (Graphene)
响应速度 ns~ps ps~fs
波长范围 320nm~1100nm(可见光和近红外) 极宽(UV–可见–IR–THz)
暗电流 极低(pA–nA) 较高(μA–mA),噪声大
量子效率 可见波段高 低,需要光学谐振腔/波导耦合
工艺成熟度 极其成熟,成本低 工艺尚不成熟,一致性差
主要应用 消费电子、太阳能电池、传统光通信 高速光通信、宽带光谱探测、前沿科学研究